1.无线电
不逝电波驰太空,半世哀思缅李公。
浏阳农暴砺肝胆,川康远征沐疾风。沪市掌键陋阁上,延水传音午夜声。
高歌疆场欣奏凯,暗念密室隐蔽功。躯伤指残非刑耐,意坚志烈一心红。
人间伏虎公祭日,泪飞倾盆重霄中。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几十年来,地下工作者李侠的形象曾教育影响了无数观众。
这个由真人真事改编成的故事片,就取材于党的地下电台工作者李白的事迹。他是隐蔽战线上的英雄,其革命气节及忘我的奋斗精神一直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生平 ■一个不识几个字的贫苦农民,要认汉字还要学英文,最终成为熟练掌握无线电技术的电台台长 李白,1910年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一个贫苦农家,从小失学,13岁入染坊当学徒。 1925年,中共湘区委员会在浏阳最早建立组织时,年仅15岁的李白即入了党,随后秘密领导农民协会的工作。
1930年秋,毛泽东率红一军团到达浏阳,李白参军并随部队进入中央苏区。 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利用反“围剿”时缴获的国民党军电台,建立了无线电学习班,李白被挑去参加学习。
他原来不识几个汉字,而这时不仅要用汉字还要学英文,掌握电讯技术对他来说真是难而又难。他们的老师是党中央从上海派来的一位精通专业的电讯人员,脾气急躁。
开始,他对李白经常呵斥。李白想到革命工作第一,便采取忍耐态度,不仅日夜加班学习,还时常盯着老师模仿。
后来,那位老师惊讶地发现,这位他原认为最笨的徒弟,在一些技术上已赶上自己。 1934年秋,他在长征途中任电台台长、政委。
翌年秋过草地时,他所在电台被编入红四方面军,经历了三过草地和长居高寒地带的艰辛。当时有的战士生了病,他尽管食不果腹,也同大家一起抬着病号走。
事过几十年后,当年的一些小鬼在回忆录中还深情缅怀这位“李政委”的救命之恩。 1937年秋,国共合作,李克农出任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处长,将李白带去。
李克农一开始便要李白隐蔽身份,八路军办事处撤退后又让他归上海地下党领导,成为党设在当地的三个秘密电台中的一部,随时同中央联络。 ■假夫妻在工作中产生爱情,变成真正的夫妻和生死与共的战友 ■解放军逼近上海时,李白被蒋介石下令杀害;解放后,李克农建议将他的事迹搬上银幕 李白刚到上海时是单身汉,租房子容易引起怀疑,党组织便调绸厂女工出身的裘慧英与他扮作假夫妻。
裘慧英出身苦大仇深的“包身工”,在斗争中入了党。 她很快受到李白工作精神的感染,工作中逐渐产生了爱情。
经党组织批准他们变成真正的夫妻,并有了孩子,他们的家庭也成为充满革命精神的秘密斗争之家。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上海的西方租界区,加紧了对秘密电台的侦测搜捕。
翌年9月,李白同妻子一同被捕。 后经组织营救,他们被敌特认定是私人电台而获保释,处在监视下开糖果铺。
后来国民党特务看中了他的电讯技术而秘密拉他,经组织同意,李白于1945年去浙江淳安县国民党军委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当报务员,并利用这一电台向共产党组织发报。不久,他因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被关押,因未暴露共产党员身份而获释。
1946年,李白回到上海,在地下党的秘密电台继续负责发报。 1948年12月29日,他在向中央电台拍发国民党绝密的江防计划时,被特务机关测出电台位置而被捕。
1949年5月7日,解放军已渡江并接近上海,他因被赶来坐镇指挥的蒋介石亲批“坚不吐实,处以极刑”而遭特务秘密杀害。 20天后上海解放,党组织和裘慧英寻找到烈士的遗体,并于8月间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李克农也始终怀念着李白,建议将他的事迹搬上银幕。1961年,李克农强支病体赶到上海,看望了遗属,离去前又最后向烈士墓三鞠躬…… 背景 ■如今一些影视作品把地下工作者描写成豪富形象,事实上,他们当年过着与普通百姓一样的日子,这样才便于隐蔽并得到群众掩护,党内经费也不可能维持豪奢的生活 毛泽东曾经指出,要战胜敌人,不仅要有战场上的斗争,还要有隐蔽战线的斗争。
李白正是在隐蔽战线上对敌斗争的典型。他过人的勇气和巧妙的技术,来自于信仰的力量。
他是一个农村的苦孩子,受党的教育,经历了土地革命和红军中的长期考验,认识到自身的解放与全国人民的解放的密切关系,因而才能经受住酷刑和牺牲的考验。李白的成长过程,也是当年隐蔽战线上许许多多无名英雄的一个缩影。
50年代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将李白朴素及群众化的生活,形象地显现在人们面前。前些年一些所谓描写地下工作者的影视作品,其出场人物往往是衣必文绣、食必梁肉、入必高楼的豪富形象,事实上,当年除了极个别被党争取的上层人物外,大多数地下工作者都与生活艰难的普通百姓过着一样的日子,这样才便于隐蔽并得到群众掩护。
另外,党内极有限的活动经费也不可能维持豪奢的生活。 故事 ■夏天的阁楼里如同火炉,发一次报,裤衩都能拧出水来;冬天阁楼里不能生火,李白的指头冻得僵硬肿大,仍强忍痛楚坚持发报 ■李白的电台功率很小,天线又不能外露,但他仍能把电报发到千里之外的延安,其技术水平令后来的苏联电讯情报专家惊叹不已 李白到上海后,租了法租界的一。
2.请问`当初美国投向日本的2颗原子弹的名字
投向广岛那一颗叫"小男孩",长崎的那一颗叫"胖子"。
转贴:(秦时明月) 1945年8月1日,第509混成大队进行了最后一次演习。8月2日,第2航空队司令部下达作战命令,确定8月6日凌晨由7架B-29飞机对日本实施原子弹轰炸。
具体轰炸目标视当天气象情况而定。 并规定这次行动的无线电呼号为"酒涡-82。
" 参加轰炸的7架飞机,1架为原子弹载机,由大队长蒂贝茨亲自驾驶,他命令2名士兵在机头上写下了他母亲的名字--"埃诺拉·盖伊"。2架飞机担任轰炸效果观测任务,3架飞机担任直接气象观察任务。
此外,还有1架飞机作为预备队,留在硫黄岛机场,随时准备替换发生故障的飞机。 第20航空队担任空中掩护任务。
8月5日下午,原子弹已准备就绪,技术人员将一小块铀固定在弹壳内,然后将4。5吨重的"小男孩"放入早已挖好的壕沟里,再打开机身腹部舱门,将它升起来,牢牢固定在舱内。
晚上,蒂贝茨吃过晚餐,像往常执行任务一样,准备在登机前睡一觉。 可那天他无论如何也睡不着,看看其他机组人员,也没有丝毫睡意,他们干脆打起了扑克,缓解一下战前的紧张气氛。
8月6日凌晨1时,蒂贝茨和他的机组人员乘车来到机场,开始对飞机进行起飞前的最后一次全面检查。此时担任气象观察的3架飞机已经起飞。
凌晨2时27分,蒂贝茨命令发动飞机,并向指挥塔呼唤:"酒涡-82,呼唤北提尼安机场指挥塔,准备工作就绪,请下达起飞命令。 "指挥塔回话:"酒涡-82,北提尼安机场指挥塔命令,沿A跑道向东起飞。
" 2点45分,蒂贝茨向全体机组人员宣布:"大家注意,现在起飞。"他推上所有油门,飞机开始沿着光滑的跑道滑行起来,大家心情异常紧张。
蒂贝茨两眼死死盯住速度指示仪表,飞机滑行得异常吃力,因为它已严重超载。 当飞机滑到跑道一半时,速度依然很慢。
蒂贝茨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继续沿跑道滑行,直到达到所需速度再起飞。滑行距离已超过了跑道长度的4/5,飞机速度仍然没有达到要求,机组人员面面相觑。
"危险!快把飞机拉起来!"副驾驶员路易斯禁不住喊了起来。 蒂贝茨不动声色,就在大地即将消失,眼前已是一片茫茫大海的时候,他将飞机拉了起来。
蒂贝茨长长地疏了一口气,他没想到这次任务刚刚开始就像一次赌博,一次以12个人的生命和价值数亿美元的"小男孩"为赌注的赌博。 "埃诺拉·盖伊"徐徐向东飞去,开始进入预定航线。
蒂贝茨感到轻松了一些,他习惯性地把左手伸进口袋,无意中碰到了里面的氰化物胶囊。这是在上飞机前上司交给他的。
不用上司多说他就明白了,这是为他们遇到不测时预备的,这种小东西可以让他们免受皮肉之苦,同时也保守了原子弹的秘密。他抽出了放进口袋的手,心情又有些紧张了,他不敢想象如果这次行动失败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凌晨3点,"埃诺拉·盖伊"已升到了5000英尺的高度。机组的新成员帕森思上校来到蒂贝茨背后,拍拍他的肩膀说:"开始吧。
"蒂贝茨点点头。 帕森思带着助手杰起森上尉来到弹舱,他从口袋里摸出1张有11项检验项目的清单,让杰普森举着电筒,开始一项项进行检查,并安装原子弹上仅剩的几个关键部件。
杰普森将工具一件件递给他,那情形真像是在飞机上进行一次外科手术。3点15分,帕森思开始向"小男孩"中装填炸药,并连接了起爆管,接着他又装上了装甲钢板和尾板。
但他留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电路特意没有接上。为了保险,他准备将这一工作留到投掷前再做。
蒂贝茨将操纵杆交给了副驾驶员,自己想到飞机后部去看看。 他来到弹舱时,帕森思告诉他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接着他又爬到飞机尾部炮位。机尾炮手鲍勃、卡伦拉了他一下,轻声说:"喂,上校,我们今天是要去投原子弹吗?"这是卡伦第一次向他探听"秘密"。
"可能是吧,鲍勃。"蒂贝茨说完,两人都会心地笑了。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随着距日本上空距离的缩短,"埃诺拉·盖伊"的飞行高度在不断升高。 7点20分时,高度已达到30000英尺,这样可以免受日本防空炮火的袭扰。
7点35分,飞机收到了前去广岛侦察的"斯特雷特·弗卢西"号侦察飞机发来的一条重要信息:广岛上空能见度良好,云层覆盖率低于30%,侦察中未遇敌方战斗机截击,高射炮火也很微弱,建议优先考虑广岛。 紧接着去小仓、长崎进行侦察的飞机也相继发回了气象报告:目标上空气象条件良好,可以投弹。
蒂贝茨略加思索,决定轰炸广岛。并向基地发回电报:决定轰炸第1目标。
这一天广岛异常炎热,早期的人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7点20分,城市上空响起了一阵警报,数架美国飞机飞入广岛上空,盘旋一周便匆匆离去了。
大约半个小时以后,警报声又响了起来,"埃诺拉·盖伊"和进行观测的2架飞机已接近广岛。广岛市民对于这种习以为常的空袭警报似乎已无动于衷,因此很少有人进入防空洞隐蔽。
他们有的在工作,有的在赶路,有的呆在家里,有的还在街上仰视远处的飞机,以为这3架飞机还会像刚才的一样,"巡视"一圈便会离去。 此时,机上的蒂贝茨已对着麦克风郑重地向全体机组人员宣布:"我们准备轰炸广岛,机上录音设备已经打开,这是为历史录音,请注意。
3.爱迪生,爱因斯坦,范仲淹,李时珍简介
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美国著名的发明家、企业家。
1847年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的一个农民家庭。8岁进学校读书,只学习了三个月,就不得不退学回家,由当过乡村教师的母亲、辅导他自学。
12岁时,家庭生活困难,开始在列车上卖报,16岁时发明了自动定时发报机,之后不断有发明问世,一生中共完成2000多项发明,1928年被授与美国国会金质特别奖章。1931年10月18日,爱迪生在西奥伦治逝世,终年84岁,1931年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以示哀悼。
爱因斯坦——德裔美国科学家 。1879 年3月14日生于德国乌耳姆镇的一个小业主家庭,1955年4 月18日卒于美国普林斯顿 。
自幼喜爱音乐,是一名熟练的小提琴手。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并取得瑞士籍。
后在伯尔尼瑞士专利局找到固定工作。他早期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都是在这里作出的。
1909年首次在学术界任职 ,出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 。1914年,应M.普朗克和W.能斯脱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
1933年希特勒上台,爱因斯坦因为是犹太人,又坚决捍卫民主,首遭迫害,被迫移居美国的普林斯顿。1940年入美国籍。
1945年退休。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佑四年) 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陕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李时珍 (1518年-1593年)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
另著有《濒湖脉学》。
4.前苏联有哪些特种部队
苏军和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都有自己规模庞大的特种部队。
现在苏联解体了,苏联的主要继承国俄罗斯正在变革当中,军队在变,克格勃也在变,它们的特种部队是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得而知。我们姑且对前苏联的特种部队作些介绍。
1。 格勒乌的“斯贝茨纳兹” 苏军特种部队(“斯贝茨纳兹”)由苏军总参谋部情报部(格勒乌)指挥,主要执行特种侦察任务。
什么是特种侦察?《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特种侦察的定义是:为破坏潜在或现实敌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潜力和士气而实施的侦察”。 特种侦察的基本任务是:获取有关经济和军事目标的情报;将这些目标摧毁或使之丧失作用;组织破坏活动和颠覆行动;对叛变分子实施惩罚;组织和训练暴动分子等。
特种侦察由谍报人员和特种部队实施。简而言之,苏联特种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侦察和蓄意破坏。
特种部队与格勒乌所辖一般侦察部队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发现敌方的重要目标,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对目标实施攻击,予以摧毁。 苏军特种部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曾有过一段“消沉”。50 年代中期开始,西方战术核武器的大量部署刺激了苏军特种部队的发展。
苏军统帅部认识到,必须建立这样的部队:它能在战争进行过程中或战争爆发之前搜寻、发现并立即摧毁敌人的核武器。 他们还逐渐得出结论:不仅可以使用特种部队对付战术核武器,而且可以使用特种部队对付战略核设施,如潜艇基地、武器库、飞机场和导弹发射场;还可以用特种部队对付敌国的心脏部位和血液供应系统,即能源和能源输送线,变电站和动力线,油、气管道和贮藏地,抽水站和炼油厂等等。
冷战时期,特种部队还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重要工具。 苏军特种部队能深入敌后1000 公里活动,重点查明敌核武器的数量和位置,必要时对其实施攻击。
苏军特种部队破坏的典型目标有:机动部署式导弹、指挥与控制设施、防空设施、机场、港口和通信枢纽。 另外,经过专门训练的小分队还负有暗杀或绑架敌军方和官方首脑人物的任务。
苏军特种部队的基本单位是8~10 人的小组,由1 名军官任组长,1 名准尉或专业军士任副组长。组员包括1 名无线电报务员和若干名爆破专家、狙击手和侦察员。
小组成员均不同程度地接受过交叉训练,一旦某一专业人员牺牲,仍能继续执行任务。 苏联的每个方面军或海军舰队均编有1 个特种作战旅,战时编制多达 1300 人,具有派遣100 个小组的能力。
陆军的特种作战旅由3~5 个特种作战营、1 个通信连、若干个支援分队和1 个旅部直属连组成。 旅部直属连,负责暗杀、绑架以及和敌后特工人员的联络。
海军特种作战旅,由3 个“蛙人”营、1 个伞兵营和1 个小型潜艇营,以及通信连、旅部直属连和若干个支援分队组成。此外,许多陆军集团军编有115 人组成的特种作战连,具有派遣15 个小组的能力。
这种连配有3 个特种作战排、l 个通信排和若干个支援小组。除了方面军、海军舰队和集团军中的特种部队,苏联还有自属于总参谋部情报部的特种部队。
和平时期,苏军特种部队的总兵力约有1。5 万人。
苏军特种部队的士兵是严格按标准征召的,他们必须具有高中学历,身体健康,政治可靠。 入伍后,除接受基础军事训练外,还要接受如下特种技能的训练:(1)跳伞;(2)无声杀人技艺,如:柔道、空手道和持刀格斗;(3)使用爆炸物、纵火物、麻醉剂、腐蚀剂进行破坏活动;(4)渗透技艺,包括开锁术和破坏保安系统;(5)外国语言和文化;(6)外国武器和车辆的使用;(7)生存能力;(8)识图、用图;(9)用绳索攀降悬崖。
苏军特种部队的外语训练要和战时的作战区相一致。要求小组长都能较流利他讲目标国的语言,要求士兵掌握目标国的常用短语。
跳伞训练从固定拉绳跳伞开始,依次进行高空伞降和低空开伞训练。跳伞训练要在各种地形和天气条件下不分昼夜地进行。
技艺训练项目还包括严格的体力训练,如越障碍、强行军、爬山、滑雪等,而且通常是戴着防毒面具进行的。每个小组每年有半年时间进行野外训练,每年参加1~2 次演习。
特种部队设有逼真的训练场地,场内设有与敌人武器系统和设备原物大小一样的模型。 例如“长矛”式、“潘兴”式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以及机场、核武器库、防空阵地和通信设施的模型。
为执行敌后作战任务,苏军特种部队配备轻型装备。士兵配备 1 支AK-47 自动步枪或SVD 狙击步枪, 1 支9 毫米无声手枪, 1 把匕首,8 枚不同型号的手榴弹。
另外,每个小组还配备 1 具RPG-16 榴弹发射器, 1 部联络范围达1000 公里以上的R-350m 无线电台以及定向地雷和可塑炸药等。小组成员每人负重约40 千克。
情报保障是苏军特种部队完成任务的关键。苏军方面军司令部设有主管情报工作的第二处,处下设侦察科、特工情报科、信号情报科、信息处理科和特种部队科。
特种部队科还编有一个直属特种作战情报站。该站的任务是召募特工人员和在和平时期搜集有关情报。
苏军特种部队的潜伏特工人员,其工作性质和普通情报人员截然不同。一名潜伏人员可能除了等。
5.嵇绍莹哪一年晋升少将
嵇绍莹,1949年7月出生于滨海县八巨镇东港村。
先后在泥港和树圩小学、滨淮和八巨初中读书,1968年3月从滨海县中学应征入伍,在部队战斗生活了42年。曾先后在连队当过报务员、班长,在团至总部的各级政治机关工作过,做过组织、干部、宣传工作,两次调进总政治部,先后担任副局长、局长,总政组织部、宣传部副部长,在陆军第31集团军任过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2001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4年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2008年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在每个工作岗位,他都积极努力工作,荣立三等功一次,受到提前晋升行政级别奖励一次。
转载请注明出处梅香苑诗词网 » 有关部队报务员的诗词